记得把王兰亭画派列入徐悲鸿、齐白石宗族系列是耿永祥先生的创意。今天在兰亭先生师生迎新春的团拜会上,兰亭先生让我们讲一讲徐悲鸿、齐白石绘画艺术的主要艺术特点,真有点班门弄斧,但我应邀参加这个别开生面的师生团拜会,就谈点我学习绘画理论的一点体会,为今天这个活动助兴添彩。
徐悲鸿提倡以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传统绘画,被称为“引西润中”的探索者。他的主要理论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是者增之,而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的主要代表作是1928年到1930年的油画《田横五百士》和1940年国画《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取材史论,是表现民族气节的主题,其中田横形象的塑造,他的学生吴作人和苏州美专的留长须的工友都成了他的模特。在画面中间,光线最明亮处有一黄衣白裤,皮肤细嫩,神情沉静的青年是身着古装的徐悲鸿自己用本人做模特,这或许定他向往古代侠士英雄主义精神的一种有力暗示。整个作品场面宏大,气势悲壮。构思上有《最后晚餐》的影子。《愚公移山》取材列子,画家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此画作于印度,因此画中主要人物某些形象更接近印度人。作品主要用勾勒染色的方法,部分人物的身体略施明暗以显示体积,这种把传统水墨画与素描结合起来的尝试,正体现出徐悲鸿改革中国画的主张。画中愚公是位白发白须的清廉老者,他侧面扶锄,正与儿媳谈话,而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壮汉后是他的儿孙,他们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锹铁镐挖掘不止。这突出的是奴隶创造历史这一深邃思想。在抗战中,战争中伟力来源于民众。
毛泽东发表的《愚公移山》一文是在1945年,而徐悲鸿的国画《愚公移山》发表于1940年,这幅画的深刻寓意有着画家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对政治问题的解读,毛泽东指我们要当的愚公是要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而徐悲鸿画中的愚公是寓意是鼓励中国人民坚决抗日,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这也说明政治和文学都是意识形态中的不同种类,彼此间有密切的联系,但谁也不从属于谁。各自有其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毛主席去安源》已经沉寂了,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一定合载入美术史册。
徐悲鸿还有一幅名作《奔马》。他在谈到这幅画作的体会时说:“我喜欢马,但我画马绝不是单纯画马的形体,而是借助马的气势,抒发我的情感,信仰和追求。我所画之马与古人所画之马最大的不同是:古人画马多在工笔写真,所画的马大都是宫廷官府内豢养的肥硕温顺的马,我花马则是用泼墨写意,着意表现马的精神特征,而且也大都瘦骨嶙峋、奔放不羁的野马。再说,我还着重吸取了西画中的解剖、透视等技法,把不同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结合到一起,这是古人画马中所没有采用过的。”
我认为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使徐悲鸿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并形成了徐悲鸿学派、吴作人、蒋兆和等都是他的学生和崇拜追随者。
齐白石原名齐师芝,木匠出身,人们戏称他为“芝师傅”。他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继承了传统文人画面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将高度纯粹化、修养化与人格化的文人艺术与质朴、刚健、开朗、幽默的民间艺术凝结成了一个新的生命,给20世界的中国画注入了健康的生命力。
齐白石的花鸟画最为世人所称道,他既能作工笔草书,又善粗笔大写意,还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精绝的大写花卉。如作于1936年《秋趣图》。画面上秋天将至,一丛菊花傲霜怒放,浓重的墨叶,沐浴在清澈的秋光之中、熠熠生辉。蜻蜓飞来,知了落在竹篱上。蟋蟀和蝗虫爬在洁净的地面上,共同拨动秋的琴弦,奏响一支秋的颂歌。众虫草以精致的工笔画勾染,精妙如生,竹篱、红菊和陶罐则以大写意笔法为之,二者形成奇妙的对比,却又相互和谐。还有作于1925年的《不倒翁》画一套戴官帽,怀抱扇子,鼻梁上涂白的丑官,一如昆曲中的小丑牛得草。题诗曰:“秋扇摇摇两面直,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诗画互衬,生发着幽默诙谐之趣。齐翁作画,擅于表现讽刺的主题。
他还有一首《题不倒翁》诗曰:
乌纱白帽伊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田。
将你忽然来打破,
通身何处有心肝。
语似打油而格律严整,咏物别有寄托,讽喻深刻,指官场上净是些不学无术的草包。
徐悲鸿因为大胆启用了一个民间艺人出身的齐白石,大大激怒了北京画坛的保守派,他们大骂徐悲鸿数典在祖,徐悲鸿毫不妥协,最后以愤然辞职相抗议。齐白石有个怪脾气,他的画从来不送有人,更不送达官贵人。对徐悲鸿的知遇之恩,他破除惯例,精心绘制一幅山水画,并题诗一首,赠送徐悲鸿。诗曰:“少年学写山水照,自娱之欲世人称。
我学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她徐君,
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
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衷颜满汗淋。”
这无疑是齐白石的真心话,也是徐白友谊真实的写照。关于徐齐二位大师的关系。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即(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三顾茅庐请齐白石到艺术学院执教,这年齐白石66岁,徐悲鸿34岁。徐悲鸿对齐白石评奖是:齐白石妙造自然,是中国当代首屈一指的艺术家,他可比徐渭、可比虚谷、可比任佰年,可比吴昌硕,可同中国画坛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徐齐从此结成忘年交,齐白石在给徐悲鸿的长信中,曾十分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齐白石也有一幅画《月下寻归图》赠徐悲鸿,并有题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专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仗藜扶梦访徐熙。
徐熙南宋名画家,擅画花果林木,草虫禽鱼,世称神妙,此处借指徐悲鸿。这首诗感相知,惜别离,情真意切。
所以徐齐二位大师是惺惺相惜的同代画坛巨匠,在兰亭先生一次拜师会上,把徐悲鸿画像挂得高于齐白石一格,这是不正确的,他们二位是现当代画坛并列的二位巨匠。我们不但要学习大师的精湛画艺,更要学习大师的民族气节和名士风范。一个是为中西美术绘画融汇结合搭建起桥梁的艺术大师,一个是为改造中国传统文人画和改造民间绘画艺术的革新艺术大师。邓拓有一首《挽徐悲鸿》的诗说:
州载通灵画,空辞擅盛名,
孤羁思远道,解放作高鸣。
刻意超形式,精心胜写生,
遗情托奔马,终古伴长征。
这首诗对徐悲鸿代表作奔马,中西方融汇的艺术追求以及善于奖褒后进,举荐人才的高风亮节都进行赞誉。
邓散木著名书法篆刻家,1958年曾有一首《欢齐白石先生遗作展》:
琳琅满壁贝精神,草心挥来尽率真。
三绝平生书画刻,何誉一事傍前人。
虽只有短短28个字,尽见齐白石先生精神。
至于兰亭先生的老师彭友善,他所绘制的《难民行》,深得徐悲鸿的激赏,并亲自为此画题诗为: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古忧,天下尽足淘淘者,洪水猛兽漫相求。吁嗟彭君幸而免,悲苦流离写成卷。目抒郁抒自宽怀,吾有艺堪消遣。好望试目待升平,闻道黄河能自清。
兰亭先生的成功的经验在于他象信徒朝圣一样坚持写生。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写生中体察和领略到大自然的内在诗意,进而移情于笔下,生发出那种动人心魄,令人神往的艺术动力。他自我总结艺术的经验是:“外师造化苦为乐,中得心源天酬勤。”这是切中肯繁的艺术上的自强和自信,作为青年后进者,应引为座右铭而借鉴。
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花鸟虫鱼、彭友善的百虎图、王兰亭的梅花都是他们炉火纯青的艺术经典,使他们登上美术大师的艺术巅峰。
总结徐悲鸿、齐白石、彭友善、王兰亭,这些艺术大师的创作经验艺术成就、我认为他们的共性特点有四个:一是学养深厚、徐悲鸿学贯中西、齐白石诗书画印三绝;二是功底过硬、素描、色彩扎实达到出身入画的意境;三是重视写生,都是“精心胜写生”的高手,这方面兰亭先生体会颇深,写生的实质是深入生活、崇尚自然,增加阅历,视野开阔;四是创新,他们共同的艺术经验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兰亭先生以八旬高龄,正在构思运作巨幅画作“祖国江山万里行”。对传统画技,对西方画技要攻打进去,还能打出来,要像白石老人那样“何尝一事傍前人”。
耿永祥、赵兴国、刘春华、马德生、贺军、高清等授业于王兰亭。王兰亭从事于彭友善、并赠艺名师“彭轩”,彭友善又师从过徐悲鸿、齐白石。由此可见,兰亭先生系学渊深厚,已得名家真传。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称这次兰亭先生组织的兰亭师生迎春团拜会是属于徐悲鸿、齐白石家族系列,意义深远,可喜可贺!
今天是羊年初六,我和夫人蒋兴莲女士应邀参加了兰亭先生组织的师生迎新春团拜会,为表达感激祝贺之情,再次赋诗一首,以表点赞之意。
一堂相聚丰竹园,
师生团拜逐笑颜。
兰亭杏坛施雨露,
徐白家族圣火传。
美苑繁荣承国立,
神州梦真始文渊。
难忘今宵闻雅乐,
恩师赠言照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