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名家王兰亭,做了二十余年的工会干部,1985年退居二线后,重新拿起他搁置了多年的画笔,把热情和心血全部投入到他的绘画中去。他为了得益于祖国名川大山的灵感和启迪,立志风餐露宿,实地写生。几年之内,他的足迹踏遍了庐山、泰山、华山、黄山、峨眉山、九华山、张家界和桂林等名胜。如此多娇的锦绣河山给了他丰富的创造构想和绘画源泉。
几年过后,他感到,由于今非昔比,时间和精力都不可能与年轻人同日而语,必须情有独钟,有所专攻,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于是他再承师志,专攻梅花。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花鸟画表现对象,是千百年来画家、文人喜咏的主题,这不仅因为梅兰竹菊特别适合于被中国绘画所用的圆头笔来表现,还因为她以高洁、凌傲的自然品格象征而被历代高风亮节的雅士名派所推崇。尤其是梅,在中国绘画精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兰亭先生在专攻梅花的创作中,从新的角度和新的内涵上丰富了前人画梅的表现力,在花鸟画这一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斐然成绩。
为了表现好梅花,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到杭州的超山、灵峰、黄岩、无锡、武汉的磨山、南京的梅花山、苏州的香雪海、西山、昆明的黑龙潭等梅园写生,以达到对梅烂熟于心的程度、他提起红梅、绿梅、白梅、蜡梅等如数家珍。他不懈观梅,不耻问梅,不倦写梅,辛勤耕耘数十载,终于绘出了一个独特的梅花天地。
王兰亭笔下的梅,继承了传统的画法,上揽唐宋之风韵,下撷众家之博彩。笔下着重突出梅花主干,弱化了文人画中的那种清高、淡雅、洗练之韵,代之而出的是古朴、凝重、华滋和苍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透过那坚硬、粗狂、迂回、夸张的梅干,使人感到作者从梅的傲然、苦涩、野趣中所折射出的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勃发盎然、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观赏王兰亭的从小如绢扇到长致数丈的梅花绘画作品,就会注意到他在布阵造局上有一股雄风豪气,而他在追求浑厚磅礴、铁骨丹心的同时,又十分注意他作品中的清新、明快、热情而抒情的笔墨情绪。他章法款式讲究,中国画的皴、擦、勾、勒、点染技巧运用纯熟,他对梅花主干行龙走蛇的着意性刻画及对一簇簇梅花飘逸洒脱的点染,使他的作品不同凡响,提高了花鸟画的审美情趣。
与传统花鸟画构图不同是的,王兰亭的花鸟画留白的空间很小,画面比较满一些,这也是当代水墨画的一个审美特点。现代人愿意把作品画的满一些,不仅要表现画面的内在形的物像,还要使画意延伸,造成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同时,把画面充满相对于把画面留空来说,处理起来也有它自身的难处,容易产生层次不清,画面相互影响及喧宾夺主之虞。但王兰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的着眼点始终强调的是古梅主干,通过夸张、变形和粗狂的梅花主干和精细的梅花、纤细的枝条和飘动的飞地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具有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时代感。
值得一提的是、王兰亭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梅大家,还是个孝子。他的很多画都是他在河南老家边伺候九十高龄的老父边抽空创作的,是个值得尊敬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当今,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人们在一生工作之后的晚年,能像王兰亭那样,老有所爱,老有所求,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愉快而充实的世界。陆游有诗“若为化得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在本文就要结束时,借陆游先生的诗,祝愿王兰亭老先生和世间所在的桑榆之年孜孜以求的老者们,在夕阳无限好的晚霞中,进行顽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注:于志学,中国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省画院名誉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一级美术师。
(于老师您这篇评论,用在我1999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王兰亭画梅集》上。如您能与中国美术报负责人协商同意给我出一版。我想把您的评论同时刊出。同时我把书画报刊出评论发给您请审阅。)